嶺南的四季總是不太分明,樹葉還綠著,時光卻翻篇到了霜降,高橋也完成了橋面澆筑,換上了“新衣”。放眼望去,一座橋梁似飛龍般穿梭于山嶺鄉(xiāng)野間,與蔥郁林地相映,這便是武宣—來賓—合山—忻城公路№2標段設計施工總承包項目經(jīng)理部2-4分部(簡稱“武忻2-4分部”)的合山特大橋。一座橋,從前期的開荒斬棘、深山開路到“蝶變”成為一條氣勢如虹的“飛龍”,500多個日夜的付出見證高橋的每一次蛻變。
去年新員工入職時,第一次被領著踏入的工程現(xiàn)場便是合山特大橋,當時的我對總工嘴里的“標準化施工”并沒有什么切實的概念,更多是為眼前壯觀的場景所震驚,我從未見過還在建設中的高架大橋,心中滿是感慨這么高的墩是如何拔地而起。很快的,“門外漢”的我在項目哥姐的幫助下,也能在稿件里寫下“墩柱色澤統(tǒng)一,筆挺順直”“周轉率高,提高了混凝土澆筑施工效率”“T梁無蜂窩麻面、宛若鏡面”。往后的日子里,每當有工程節(jié)點,我總會拉著人要相關的技術方案,找現(xiàn)場的管理人員問工程難點,迫切地想用專業(yè)性的詞匯來彌補自己學識上盲區(qū)。
T梁澆筑養(yǎng)護宛若鏡面
稿件寫了不少,但我始終覺得,我和高橋好像隔著一層霧。橋的“浪漫”仿佛只屬于披星戴月,櫛風沐雨的建設者,而我只能根據(jù)方案中的術語去描摹它的輪廓,卻始終觸碰不到它的核心。我開始探尋合山特大橋背后的故事,去了解真正陪著它從無到有的建設者,腳粘泥土的人,才更能感受到花香。
說到最初的開荒,項目副經(jīng)理磨偉便滔滔不絕起來,和我聊起曾經(jīng)那數(shù)十公里的山路,夏是熱的喘不過氣,冬必然是冷的伸不出手,春夏雨后的路永遠是泥濘難走……一通通接不完的電話,一條條回不完的信息見證著滿目荒蕪到駐地場站、施工便道逐步成型。一路走來的苦與累在磨偉口中濃縮成一句“我們工程人,就是要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!”從圖紙到現(xiàn)實,場所選址成功做到了避良田、讓沃土,最大限度保護周邊林場及耕地資源。
磨偉向觀摩團介紹合山特大橋亮點
“總有一些數(shù)字銘記在心,就像學生時期忘不掉的圓周率,如今則是那28根空心薄壁墩,44根實心墩。”陳信標和顏彪君這樣回答道。每每問到難處,他們總擺手躲開不愿多提,每一篇新聞稿里便會出現(xiàn)這句大差不離的話——“參建人員勇?lián)厝?,奮力爭先?!比襞俑鶈柕?,便可知重任是樁基澆筑時合不嚴的眼,睡不熟的夜,是施工中手中反復比畫著的圖紙,冒著烈日復核的結構尺寸。爭先是提神時灌下的一壺濃茶,是累計投入的12套液壓爬模、8套懸臂模板,2臺架橋機進行同步架梁的高效率。文字是個奇妙的東西,短短幾行便能囊括他們無數(shù)個日夜的艱辛,將這甘于寂寞、甘于奉獻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。
陳信標在測量鋼筋間距
只言片語,我被這一個又一個零散跳躍的故事帶入過往建設的風景里。我看到高橋如種子一般被建設者們種進了荒蕪的地里,冬去春來,溝壑里一根根高墩如春筍一般從土里“長”了出來,直沖云霄。俯仰之間,高橋已完成了“蝶變”,在這山林間蜿蜒前行,它的模樣在我眼中愈發(fā)清晰。
星光下的合山特大橋
很久以前,相隔幾百米的山中人家可能一生都無法走到同一個屋檐下,直到“交通強國”的號聲吹進了山的深處,吹進了村落里,讓世居于此的老鄉(xiāng)也能暢享資源的便利。不久的將來,蜿蜒在山嶺與田間的合山特大橋會變?yōu)楦咚俾飞喜黄鹧鄣囊唤兀?/span>1489m對馳騁在路上的人們來說不過是2分鐘的距離,若非刻意搜索,匆忙的趕路人不會知曉這曾經(jīng)是讓人為之驕傲的交通廳示范觀摩點,也不會知曉它背后的榮譽,但文字會記錄下高橋的變化和參建者所付出的點點滴滴??傆腥藭獣?,幾度寒來暑往,筑路人在奮斗中換羽新飛,合山特大橋在汗水的澆灌下破繭成蝶。晨光薄霧下的朦朧、驕陽映照下的壯麗、滿天晚霞下的浪漫……千變萬化的壯麗景觀,皆是合山特大橋的美好樣貌。